Please wait a minute...
(双月刊 1956年创刊)
主管:教育部
主办:浙江大学
主编:张国平
出版:浙江大学出版社
刊号:ISSN 1008-9209 CN 33-1247/S
邮发:国内 32-48 国外 BM4108
电话:0571-88272801
E-mail:zdxbnsb@zju.edu.cn 更多...

当期目录

2013年, 第6期 刊出日期:2013-11-20 上一期    下一期
全文
全文   收藏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3 (6): 591-698.  
摘要( 269 )     PDF(37850KB)( 478 )
生物科学与技术
环境因子变化对褐飞虱非特异性酯酶活性的影响   收藏
郭燕, 巨青松, 姚洪渭*, 蒋明星, 叶恭银, 程家安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3 (6): 591-599.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3.01.081
摘要( 393 )     PDF(1212KB)( 820 )
为了探明酯酶在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l)快速适应环境变化中的功能与机制,分别就水稻品种、施氮水平和温度等环境因子对褐飞虱不同种群非特异性酯酶活性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褐飞虱不同种群的酯酶活性存在极显著差异,其中以中国广西种群最高,分别是中国浙江种群和泰国彭世洛种群的2.24倍和1.24倍.将褐飞虱转接到不同水稻品种上取食后,浙江种群和彭世洛种群酯酶活性显著升高,广西种群酯酶活性除在水稻品种TN1上取食后显著升高外,均被抑制而降低.褐飞虱酯酶活性对水稻品种更换的应激响应可能与水稻籼/粳类型有关.低氮处理的稻苗可诱导浙江种群和彭世洛种群酯酶活性显著升高,使广西种群酯酶活性出现波动;高氮处理稻苗可诱导彭世洛种群酯酶活性显著升高,使浙江种群和广西种群酯酶活性出现显著的波动.高氮处理的不同褐飞虱种群酯酶活性均明显低于低氮处理的.温度变化能显著降低浙江种群和广西种群酯酶活性,却显著提高彭世洛种群酯酶活性.21 ℃处理的不同褐飞虱种群酯酶活性均明显低于29 ℃ 处理的.褐飞虱酯酶对不同环境因子变化的应激响应具有种群特异性,其中浙江种群和彭世洛种群之间的相似性较高,而与广西种群的相似性相对较低.说明褐飞虱酯酶及其基因可用作评价稻田生态系统对褐飞虱灾变调控功能的候选特征指标.
虹鳟Ndufb2基因全长cDNA序列的克隆与分析   收藏
王家庆1*, 边佳2, 李代宗3, 马爽1, 王亮1, 那广宁1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3 (6): 600-606.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3.05.121
摘要( 496 )     PDF(1234KB)( 634 )
从虹鳟鱼(Oncorhynchus mykiss)的脑组织中提取RNA,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及cDNA末端快速扩增技术克隆出Ndufb2基因全长cDNA序列(GenBank登录号:FJ534641),并对其序列进行分析.扩增结果表明:Ndufb2基因的cDNA序列全长899 bp,其中5′端非翻译区长152 bp,3′端非翻译区长441 bp,开放阅读框长306 bp,编码101个氨基酸;其N端前50个氨基酸为线粒体靶序列.将翻译的虹鳟Ndufb2蛋白序列与大西洋鲑(Salmo salar)的Ndufb2蛋白序列比对发现,其同源性高达98%,且虹鳟Ndufb2蛋白序列与已报道的哺乳动物的Ndufb2蛋白序列同源性均在55%以上.表明Ndufb2基因在进化过程中是高度保守的,推测其在线粒体呼吸链组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羧酸酯酶BioH的克隆表达及其水解活性的定向进化   收藏
徐红娜, 于洪巍*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3 (6): 607-612.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3.01.091
摘要( 597 )     PDF(2924KB)( 815 )
通过分子克隆手段获得大肠杆菌来源的羧酸酯酶BioH,采用定向进化的方法提高该酶的水解活性以提升其应用价值.通过PCR扩增,从大肠杆菌K12菌株中克隆得到羧酸酯酶BioH基因,目的基因长度为771 bp,含256个氨基酸;将其连接到pET30a(+)质粒上并转入BL21(DE3)宿主细胞中,经诱导表达得到所需的目的蛋白,该蛋白分子质量约为28.2 ku.野生型的BioH水解对硝基苯丁酸酯(pNPB)的活性为18 U/mg,且该酶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以pNPB为底物进行高通量筛选,其水解底物为对硝基苯酚(pNP),在405 nm处有最大吸收峰.挑选出水解活性提高的突变体,并通过2轮定向进化过程,成功筛选到7个水解活性提高的优良突变体,它们的活性分别提高了20%~100%.结构分析表明,突变体的突变位点均分布在远离活性中心的位置.
柠檬酸杆菌N10的分离及其溶藻特性   收藏
孙朋飞, 卢丽玲, 王冠, 赵宇华*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3 (6): 613-620.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2.11.301
摘要( 489 )     PDF(6401KB)( 923 )
以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为溶解对象,利用液体感染分离技术从浙江大学华家池校区湖水样品中分离到1株溶藻菌N10,对其生长及溶藻相关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经过16S rDNA核苷酸序列分析,该菌株属于柠檬酸杆菌属(Citrobacter sp.);当N10无细胞培养物(cellfree culture filtrate,CCF)与铜绿微囊藻液按照体积比为1∶5混合后,在24 h内N10 CCF对铜绿微囊藻的溶藻率可达到86.55%,并且溶藻率随着溶藻时间的延长而增强,在72 h内溶藻率可达到97.08%;对N10生长量影响最大的是pH值,其次是NaCl质量分数,最后是温度,但N10菌株对铜绿微囊藻的溶藻率受培养温度和培养基中NaCl质量分数的影响很小;N10菌株通过分泌一种对高温(115 ℃)敏感但却能抗蛋白酶K的物质来溶解铜绿微囊藻;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表明,经过N10 CCF处理后的藻细胞出现了细胞膜、细胞壁破裂,伪空胞结构、细胞质中磷酸颗粒以及蓝色体等颗粒性物质消失,细胞中的光合片层排列趋于松散且混乱的现象.
外来入侵植物草胡椒在我国的潜分布范围预测   收藏
董旭1, 陈秀芝2, 娄玉霞1, 郭水良1*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3 (6): 621-628.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3.01.083
摘要( 540 )     PDF(3660KB)( 1107 )
基于12种环境因子和草胡椒(Peperomia pellucida)在全球649个地理分布记录,应用MaxEnt模型和ArcGis 9.3软件,定量地预测我国新外来入侵植物草胡椒在我国的潜在分布区域和风险等级.结果表明:通过接受者操作特征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 ROC)曲线分析法的验证,训练数据和验证数据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ROC curve, AUC)高达0.956和0.963,表明预测效果比较好;发现最湿月份雨量、昼夜温差与年温差比值、最冷季度平均温度、最冷季度雨量、海拔等是影响草胡椒入侵风险的主要环境因素.此外,提出了入侵风险综合评估的计算方法,按草胡椒在我国34个省区的入侵风险指数,将我国分成4个区域:高危风险区(台湾、香港、澳门、广东、广西和海南),中度风险区(上海、福建和云南),低风险区(浙江、湖北、江苏、安徽、江西、西藏、湖南、四川、贵州)和非适生区(内蒙古、北京、黑龙江、吉林、天津、宁夏、山东、山西、新疆、河北、河南、甘肃、辽宁、重庆、陕西和青海).目前,草胡椒的实际分布远未达其最大潜在分布范围,因此应该重视其危害性,加强监测和综合管理.
农业科学
菰(Zizania latifolia)主要农艺性状及其驯化育种   收藏
王营营, 黄璐, 樊龙江*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3 (6): 629-635.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3.01.251
摘要( 758 )     PDF(4079KB)( 730 )
通过收集我国菰野生资源和半野生资源并进行驯化育种,获得了株型紧凑、茎叶粗壮直立的2个半驯化菰材料“加油1号”和“戈山1号”,并以该半驯化菰为育种材料,对它们的染色体基数、花期、花序结构、种子性状及发芽率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中国菰(Zizania latifolia)染色体数为2n=34条,不同于北美菰;“加油1号”的花期主要在9月中旬到10月中旬之间,总体比野生菰早约15 d,比“戈山1号”晚约10 d;在菰花序中雌雄花比例约为1∶1.8,并首次绘制了其花序模式图;“加油1号”菰糙米千粒质量为12.7 g,粒长和宽分别为9.70 mm和1.48 mm,比北美沼生菰(Z. palustris)偏小;电镜观察发现菰米淀粉粒排列规则;采用改良的种子处理方法,菰种发芽率可以达到62.9%.本研究获得的半驯化菰材料开花正常,株型紧凑,为实现中国菰驯化提供了重要的基础遗传材料,但在落粒性和花期等目标农艺性状上还有待改良.
基于贝叶斯最大熵的多因子空间属性预测新方法   收藏
杨勇*, 张楚天, 贺立源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3 (6): 636-644.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3.05.231
摘要( 547 )     PDF(5388KB)( 1281 )
为了在空间数据预测时充分利用样点和环境数据,提出了在贝叶斯最大熵方法框架下将经典地统计方法与环境相关法结果融合、利用多源数进行空间预测的新方法;并以湖北省京山县土壤有机质含量为例,验证该方法的可行性.以由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 DEM)生成的各种相关地形因子作为环境数据,并分为密集建模集Ⅰ(330个样点)和稀疏建模集Ⅱ(100个样点),分别用普通克里金法和本文所提方法进行土壤有机质空间预测,用预留的50个样点进行精度分析.结果表明:本文所提方法的预测精度较普通克里金法的高,其Ⅰ和Ⅱ 2组建模集精度分别提高了10.95%和22.72%,特别在样点较稀疏时,在相关环境因子的辅助下,精度提高幅度更大.说明将经典地统计方法与环境相关法结果相融合的多因子空间属性预测方法使预测结果既能体现样点的空间自相关,又能体现被预测属性与其他属性间的相关性.
粤西龙眼与荔枝叶表皮和花粉微形态的比较   收藏
刘锴栋, 袁长春*, 陈燕, 肖政权, 刘柱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3 (6): 645-654.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3.04.071
摘要( 745 )     PDF(11719KB)( 781 )
为了解粤西地区龙眼与荔枝叶表皮和花粉微形态特征及其演化关系,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粤西地区6个龙眼品种和6个荔枝品种的叶表皮及其花粉微形态进行观察.结果表明:龙眼、荔枝叶片下表皮有大量的乳状突,龙眼的乳状突为长形,荔枝的乳状突近半圆形;龙眼和荔枝不同品种叶片的下表皮气孔密度和气孔大小存在明显的差异;龙眼、荔枝品种的花粉都具有3条萌发沟,属N3P4C5类型;供试品种的赤道面观大都为圆形至宽椭圆形,极面观呈三角形和三裂圆形;龙眼、荔枝供试品种间的花粉大小和表面纹饰等均有明显差别.说明龙眼和荔枝的叶表皮和花粉微形态特征可作为品种间分类的一个重要参考.
玉米田养鹅生产模式的能值评估   收藏
沙志鹏, 关法春*, 王军峰, 田飞鹏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3 (6): 655-662.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3.04.033
摘要( 513 )     PDF(1254KB)( 719 )
为充分了解玉米田养鹅生产方式的生产效率、环境负荷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应用能值分析方法对玉米田养鹅生产方式和常规种植玉米生产方式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玉米田养鹅处理的能值投资率、系统能值反馈率指标分别是对照处理的1.65倍和3.85倍;从环境负荷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看,玉米田养鹅的环境负载率比对照处理低2.90,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标比对照处理高20.56;从食品安全方面看,玉米田养鹅的基于能值产品安全性指标比对照处理高0.41;从生产效率看,玉米田养鹅处理的净能值产出率比对照处理低0.34,能值自给率比对照处理低0.06;从2种处理的经济效益看,玉米田养鹅处理的产投比值比对照处理低0.39,但其净收入是对照处理的2.02倍.总体上,玉米田养鹅处理在环境友好、经济效益和可持续能力等方面有较好的发展前景,但其在生产效率和自给方面有待进一步提高.
斜切针接式穴盘蔬菜嫁接机关键机构的设计与试验   收藏
李兴1,2, 李建平1,2*, 陈正贝1,2, 朱盘安3, 邱景图1,2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3 (6): 663-667.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2.11.302
摘要( 475 )     PDF(1052KB)( 1429 )
为提高茄科植物嫁接育苗效率,根据“针接式嫁接法”的嫁接作业要求,设计可直接在穴盘内对幼苗进行嫁接操作的针接式自动嫁接机.设计穴盘定位机构,完成在嫁接作业位置对穴盘的控制;针对砧木的柔嫩性,设计砧木扶直装置和带有导向槽的砧木夹持装置协同完成对砧木形态的控制,实现对穴盘内单行6株苗同时夹持定位;针对接穗处理,设计旋转切削机构对接穗进行切削,提高切削速度,增加切削平滑度;同时,对样机的作业性能进行试验.结果表明,砧木夹持成功率为97.4%,接穗切削成功率为94.4%.嫁接机工作性能稳定可靠,可以适应茄科作物工厂化育苗需求.
食品科学
快餐式“串串香”食品微生物检测分析   收藏
梁伟伟1, 张欣2, 齐小保1, 王凌1*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3 (6): 668-672.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3.04.032
摘要( 547 )     PDF(958KB)( 716 )
为了解快餐式“串串香”的微生物污染状况,随机抽取大型餐厅、小型摊点各5大类共 70 份“串串香”食品,按照国家标准检测样品菌落总数、大肠菌群、丝状真菌和酵母菌,并用 Filmplate 测试片法检测同一样品的沙门菌.结果表明:在检测的70份样品中,菌落总数合格率为74.3%.在2类经营场所中水产品类、蔬菜类及蛋类样品的合格率均低于80%,且小型摊点出售的水产品类样品菌落总数合格率仅有50%;小型摊点样品大肠菌群超标率达10%.丝状真菌及酵母菌检测结果表明:在大型餐厅和小型摊点2类经营场所中蔬菜类“串串香”食品丝状真菌及酵母菌污染率分别为37.5%和50%,豆制品类的合格率也仅为75%和66.7%;且小型摊点售卖的5类食品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丝状真菌污染.说明快餐式“串串香”食品微生物污染严重,对消费者健康存在潜在的危险,尤其是小型摊点的“串串香”食品卫生状况较大型经营餐厅更为突出,应加强监督与指导.
浙江省宁波市售血蚶中副溶血性弧菌污染分析及膳食风险评价   收藏
齐学明1, 孙萍2, 吴涛1, 郑晓冬1*, 余挺1*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3 (6): 673-678.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3.01.151
摘要( 485 )     PDF(1027KB)( 724 )
通过对浙江省宁波市售血蚶取样,检测其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含量,并在膳食调查的基础上,经SPSS 19分析和@Risk软件建模,获得了宁波市售血蚶副溶血性弧菌的污染信息,评估了居民因膳食血蚶而导致副溶血性弧菌致病的可能性.结果表明:在74份样品中副溶血性弧菌阳性样品数为37,检出率为50%,不存在副溶血性弧菌菌落数对数大于5 lg (CFU/g)的样品;春季样品污染的平均水平显著高于冬季(P<0.05);居民平均每次膳食血蚶引起副溶血性弧菌致病的可能性约为7.38×10-6,其中,春季为6.10×10-5,冬季为4.07×10-7;敏感性分析表明,控制血蚶初始污染是有效降低其致病风险的首要手段.
大菱鲆过敏原氧化后理化性质及与IgE结合能力的变化   收藏
陆宗超, 李振兴*, 张立敏, 林洪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3 (6): 679-686.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3.01.082
摘要( 418 )     PDF(1716KB)( 689 )
为了探明在蛋白质氧化过程中过敏原理化性质的变化规律,以大菱鲆为研究对象,采用羟基自由基氧化体系对大菱鲆过敏原进行不同程度的氧化,检测其功能基团的变化规律,并分别利用鱼类过敏患者血清和兔抗大菱鲆小清蛋白多克隆抗体分析大菱鲆过敏原小清蛋白免疫功能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大菱鲆蛋白经过5 h氧化后有27%的蛋白质发生了沉淀;氧化5 h后在上清液和沉淀中的蛋白质羰基含量分别增加了9.7倍和2.0倍,巯基含量分别降低了13.5%和29.1%.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12、26和41 ku处的蛋白质含量减少,然而在沉淀中36 ku左右处的蛋白质含量随着氧化时间的增长而增加.免疫印迹结果显示,实验组蛋白与鱼类过敏患者血清之间的特异性反应强度降低.间接酶联免疫结果表明,经过5 h氧化处理后在上清液和沉淀中大菱鲆过敏原活性分别降低了16.7%和31.5%.说明氧化改变了大菱鲆蛋白的理化性质,并可能改变了大菱鲆蛋白的结构,进而影响大菱鲆过敏原蛋白的功能性质.
资源与环境科学
在茶园生产周期过程中茶树群落生物量和碳储量动态估算   收藏
张敏1,2, 陈永根3, 于翠平1, 潘志强1, 范冬梅1, 骆耀平1, 王校常1*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3 (6): 687-694.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2.12.131
摘要( 623 )     PDF(1121KB)( 1068 )
为定量评估在茶树生产周期过程中茶树群落碳储量积累规律和积累潜力,基于1950—2011年间全国各地不同树龄茶树实际生物量数据,建立了在典型的双条植种植方式下中国茶园的茶树现存地上部生物量与树龄之间的自然指数经验关系方程,进而经过茶树根冠比及碳转换系数的换算得到在茶园生产周期(1~30年)过程中茶树碳储量的年际动态;同时,基于以往关于茶树光合生产潜力的研究结果及茶叶产量的时间增长规律,建立茶树现存生物量年增长与茶叶产量之间的换算关系,估算不同茶区及全国茶园茶树的理论碳储量.通过茶树树龄和生物量之间的自然指数经验关系方程换算的结果表明,幼年期(1~4年)和成年中前期(5~15年)茶树碳储量平均以(4.5±0.4) t/(hm2·a) 和(0.95±0.05) t/(hm2·a) 递增,在成年后期(25年)茶树碳储量约可达30.6 t/hm2;此经验方程所模拟的成年茶树碳储量值相当于在2%光能利用率条件下的碳储量理论值.现有全国平均茶叶产量水平仅达0.5%光能利用率,全国茶园总体碳贮量约为(9.1±1.4) t/hm2;若优化茶园管理,将产量普遍提高至丰产水平,茶园总体碳贮量则有成倍的上升空间.综上所述,中国茶园茶树碳库是农林生态系统碳库的重要组成;所建立的茶树生物量与树龄、茶叶产量之间的经验关系方程可定量评估在茶树生产周期过程中茶树群落碳储量.
浙江省植物分布2新记录属和5新记录种(英文)   收藏
熊先华1, 吴庆玲2, 陈贤兴3, 胡仁勇3, 吴玉南3, 丁炳扬3*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3 (6): 695-698.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13.04.251
摘要( 514 )     PDF(4303KB)( 816 )
报道了浙江省植物分布2新记录属和5新记录种.其中,2新记录属为黄细心属Boerhavia L.(紫茉莉科Nyctaginaceae)和山香属Hyptis Jacq.(唇形科Lamiaceae),5新记录种为匍匐黄细心Boerhavia repens L.(紫茉莉科)、镰形觿茅Dimeria falcata Hack.(禾本科Poaceae)、山香Hyptis suaveolens (L.) Poit.(唇形科)、大叶石龙尾Limnophila rugosa Merr.(玄参科Scrophulariaceae)和硬直黑麦草Lolium rigidum Gaudin(禾本科).匍匐黄细心、山香和硬直黑麦草的凭证标本保存于温州大学植物标本室,镰形觿茅的凭证标本保存于浙江农林大学植物标本室,而大叶石龙尾在温州大学植物标本室和浙江自然博物馆植物标本室均有保存.它们在浙江的发现丰富了浙江植物区系的内容,为浙江植物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